金門排雷區造林歷程
在排雷過程中,須清除全部地上物包括所有植被,嚴重衝擊原有林相,森林健康度下降,也造成連續防風林帶中斷或破損,裸露的土地經東北季風侵擾,飛砂及土壤流失造成周邊社區生活品質下降。因此,金門縣林務所積極進行雷區復育造林工作,並積極爭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經費補助及技術支援。
依據林務所提供造林資料,排雷區造林於2008年植樹節造林開始,該年度植樹造林位於下湖人工湖區(峰上雷區),該雷區於2005年進行排雷以新建人工湖(金湖水庫)工程。2009年,於烏沙頭(慈堤雷區一)舉辦植樹節造林活動,該雷區為2008年排雷完成區域。為配合排雷期程,2009年起即陸續在東紅山段、湖東劃測段等處進行造林,並配合排雷作業,繼續辦理造林復育。
而後,從2011年開始,林務所即積極向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爭取經費,進行排雷區復育造林工作,該年度合計造林10處,共計301,800m2。2012年在金沙鎮狗嶼灣、銘傳大學金門分部及中心教練場植樹,共計造林182,900 m2。2013年度造林18處排雷區,共計232,600 m2。2014年度造林10處排雷區,共計199,000 m2。2015年度,造林4處排雷區,共計300,000 m2。詳細造林統計與區域請見表5~9。統計2011-2015年,海岸造林區造林面積累積1,216,300 m2。為能適應不同造林區的先天環境,在種植時特別挑選防風、耐旱或具觀賞價值等特性的樹種,包括山櫻花、水黃皮、大花紫薇、苦楝、烏心石、潺槁樹、朴樹、相思樹、台灣櫸、木麻黃、黃槿、苦藍盤、白千層、黃連木、海桐、白水木、草海桐、光臘樹、烏桕及南洋杉等種類,共計196,802株林木,構建完整的海岸防風林及營造優質林相。